連線台灣的在地情懷,溫馨講述「懷舊」這回事兒。

柑仔店里的策展精神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九份柑仔店  訪談專欄

        能找到柑仔店的主人賈裕祖先生,實屬意外。我們從年畫聊到柑仔店,從他的人生經歷聊到時代精神。眾所周知的是,賈先生是非常有名的年畫收藏家,並且在幾十年間,辦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展覽,瘋狂的歲月里,一年可以辦24個展。他快速掌握了辦展的技巧,成立班底,便有條不紊地開展。能有這樣的氣魄,跟他的人生經歷絕對分不開。

        賈先生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,在別的孩子物質缺乏的時候,他們家吃巧克力吃到膩。他也因此當起了孩子王,經常領著其他的孩子們去柑仔店買零食吃。他回憶說:那時候的柑仔店,什麼都賣,連掃把都有。櫃子上面有擺一些菜脯啊、魚乾啊,零食就只是一部分。可是那個部分就成為了記憶的重點。小孩子們經常圍在一起舔金柑糖,你一口,我一口,多開心啊!

        從賈先生的語氣里就可以感受到當時生活的簡單與快樂。長大後,賈先生在船上待了六年,跑過漁船,包括了流刺網的、拖網的、延伸釣的,最後做了船長。下了船以後,又跑去擺地攤賣首飾,不到一年,就賺了第一桶金,民國66年的時候買了一部新車。賺了大筆的錢就拿去投資電動玩具和地下舞廳,享受著歡愉的人生。

        看起來就是人生贏家的賈先生,卻在洗三溫暖的過程中突然醒悟人生應該做些別的有意義的事情。於是便在去大陸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了年畫。沒想到,一接觸就是幾十年,甚至為此付上了許多的代價。我們問賈先生:您覺得為年畫策展與經營柑仔店有什麼相似之處嗎?

        他說:「年畫是我這一輩子做過最驕傲的事情。展覽做久了,對於台灣味如何去表達,怎樣去達到客人最大的喜愛的方式,我已經掌握到了」。賈先生非常堅定地說,「不論是辦展覽還是經營柑仔店,都必須要有絕對的特色」。

        起初做柑仔店,他去找了六十年前的傳記文學,去牯嶺街,把它做成壁紙,來營造七十年前的感覺。整個屋子看起來,都是舊的物件,一些稀罕的物品,他都擺在店裡。他認為柑仔店會紅,是因為它的氛圍,所以他尤其注重柑仔店的空間場景佈置,為給顧客們營造出懷舊的氛圍,為他們找尋兒時的歡樂和記憶。

        賈先生親身體會過柑仔店所帶來的樂趣,也想要把這份快樂分享給別人。他感慨道:人啊,走過了一定歲月后就會想當年,想起當年的記憶。可想而知,曾經的人生經歷對於賈先生是這樣的珍貴。

        他也坦承,自己經營柑仔店就是當作策展在做。要為顧客帶去不一樣的視覺衝擊,帶去獨樹一幟的風格。雖然他現在已經慢慢放手店中生意,并且計劃要過退休生活了。但他依然會時不時更換店內的風格,保持常新。

        當柑仔店遇上策展的堅持與追求,原來可以迸發出這樣的創意與精神。我們所看到的或許不再只是商業利益,而是一個人對於兒時記憶的執著與傾倒。世上的追夢人,永遠不局限在我們的想象力。


懷舊零食的產業使命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日榮玩具食品行  訪談專欄

     「日榮玩具食品行」對於許多的柑仔店老闆來說都不陌生。它在這個產業鏈當中扮演著大盤商的角色,將貨物批發給眾多的中盤商,同時也零售給顧客。

它在台北市萬華區莒光路的小巷裡,尋找店面時,我們穿街走巷,並不好找。等到營業時間,捲簾門緩緩上升,小小的招牌「日榮」出現,我們看到店裡成罐的零食,才確認自己沒有走錯。店面不大也很簡單,還能聞到從廚房飄出來的飯菜香,就像是回到阿公阿嬤家。更有趣的是,店裡的鸚鵡還時不時熱情地說:你好!

        數次拜訪的過程中,阿公始終坐在櫃檯前,不曾離開。要麼手裡握著筆在記帳,要麼在跟客戶通電話,全程台語,伴著和藹的笑。阿公叫呂來煌,員林人,今年八十來歲了。從打工到自營柑仔店,已有六十年。前十年,阿公在中盤商的糖果店工作,後來的五十年裡,成為零食產業大盤商不可或缺的一員。   

        這六十年來,阿公一直在零食產業裡,不曾離開。我們問起其中的原因,他只說沒有空去想,已經沒有那個精力去做別的事情了。我們不難想像,阿公是真的投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在這個產業裡面了。彈指一揮間六十年,每一年的心思都變成兩鬢斑白的頭髮。而過去了一年,就少了一年。

        阿公回憶起一開始生意興旺的時候:那個時候,生意好的時候啊,都要去工廠搶貨。大概差不多四五十年前,那個地方一天大概貨運要來六車以上。生意好他們都會來搶貨。以前中盤商很多,現在都沒有了,都給那個24小時代替了。阿公稱「便利商店」是24小時。想起當年的輝煌,阿公還是可以很興奮,真實地讓我們感受到,不管時間過去多久,曾經所付諸的心血不會過去。它不只存在於他們的記憶裡、口中,也活在現在的產業裡。

        大概在十年前,生意慢慢淡了。到現在為止,日榮的主要顧客變成了休閒區。一些老街或是觀光的地方,還是有許多日榮的合作對象。因為這些觀光景點的叫貨量很穩定,也是日榮能持續經營下去的一部份原因。阿公也感慨說:「這個古早味的東西啊,快失傳了,沒有人。還好有休閒區帶動起來才有辦法生存,不然沒有辦法去生存。」阿公的一字一句裡,都是滿滿的感恩,是對於這個產業還有同行能惺惺相惜的感恩。

      「經營了這麼多年了,假使我們沒有辦法出貨,老街也沒有辦法生存。大家互相互補。」阿公對這個產業的責任感,深深打動我們。作為北部僅剩的一家零食大盤商,他認為自己有理由要堅持,也必須要堅持下去。但除了這些外在的推力,也有他自己的不捨和留戀。他這一生所接觸零食的時間,實在是太久了,久到他覺得理所應當。

        面對柑仔店規模的不斷縮小,零食產業也走下坡。他擔心的不只是自己的店面,更是整個產業的發展,包括工廠、零售商等等,他說,他們是一體的。許多的工廠因為政府的嚴格檢驗而被打壓,有時候商標有錯字就全部都要下架,大量成本的消耗和罰款讓小工廠吃不消、負擔不起。阿公認為,檢驗是必要的,但能否有個緩衝期,讓小工廠有時間去處理這些問題,即便再小的工廠,它也能維持很多人的生計,維持很多的家庭。

        在阿公身上,我們看到身為「大盤商」的視角,他知道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,在他的上游和下游都有諸多的人,而這些人的背後,是他們的家庭,是他們對於這個社會所能貢獻的一部份。儘管這個時代總是在不斷地奪走又帶來一些東西,我們的心思、我們的眼光以及我們的情懷,我們變得自我中心,但阿公深刻地為我們上了一堂課,是我們無法離開他人獨自存在。

        最後,阿公說,以前啊,是用身體換錢的時候,有錢賺就不會勞累。現在,是用錢換身體的時候了。要照顧好自己。這句話是真切對我們說的,也是對每一個正在打拼的年輕人說的。


七分天註定,三分靠打拼

順泰玩具食品行   訪談專欄

        官阿公站在店門口,指著前方的馬路說,當年這是一條鐵路,火車會開過。

        他邊說邊比劃著,想為我們展現那個屬於他們的「當年」。

        景美捷運站出來後,沿著羅斯福路六段走,很容易就能發現醒目的招牌,上面寫著:順泰玩具食品行,又名阿興伯的柑仔店,阿公的名字就是官大興。我們還沒走進店裡,就被門口琳琅滿目的小玩具所吸引。那麼多的玩具,像是會說話,搖擺在陽光下,勾起我們的童年回憶。而店內也分外的乾淨明亮,零食和玩具們安安分分地在自己的位置上待著,井然有序。

        阿公坐在櫃檯前,隨和大方地迎接顧客。阿公是彰化人,初來台北工作時,難忘家中情,時常牽掛家人,又無奈沒有電話,無法聯繫家人,心裡很是難過。阿公家是農業戶,種菜、養雞、養豬,雖然那個時候他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,只能吃地瓜,但是生活很好,家庭和睦。每逢過年,母親都會殺掉家中所養的雞,給孩子們吃雞腿。但對於他們來說,溫情並不能讓他們溫飽,考慮到務農難以賺錢,阿公聽取母親的建議後,決定上台北找工作,做生意。

        那個年代,找工作靠的是介紹所。通過介紹所,阿公幫別人工作。直到民國50年代,阿公經營起柑仔店。跳出單單對物質上的追求,阿公說自己經營柑仔店也是從小的夢想。國小的時候,他看到有人在做這個,便心生羨慕。起初經營的時候,並沒有賣那麼多的玩具,而是賣糖果餅乾和一部分的玩具。再加上那時候乖乖剛出來,非常搶手,生意自然紅火。隨著電動玩具出現,小孩子們熱衷打電動,柑仔店的生意走下坡;再到後來,7-11也隨之出現,柑仔店就都收起來了。

       在不斷地告別同行中,阿公依然選擇堅持。問起他為何沒有放棄,他覺得這個有趣的事情,每逢顧客來店裡,都能跟他們聊聊天。雖然可能時間會被綁住,但是這樣簡單的生活,讓他喜歡。在阿公的心裡,能綁住他的並不是物欲橫流的時代,而是每個顧客掏心建立情誼的時刻。也讓人不禁想起他曾分享自己家庭中和樂融融的景象,人情的溫度,不分南北,也可以不分對象。他就這樣真誠地把心揣熱著,給每一個人。

        五十幾年下來,阿公在這個產業中慢慢紮根在「中盤商」的角色裡。談起他曾合作的店家他都能細細數算,講出名字來。交談過程中也有一些店家來送貨。阿公與他們的對話中,盡顯多年深厚的情誼。他說,跟大家關係都很好呀,出外靠朋友嘛。

        現在阿公全家人都搬來台北了,時代的快速發展,也不會再有難以聯繫家人的狀況了。時間一分一秒,門前的鐵道修成馬路,物價也從不停下腳步。當年的光景都已經變樣,而阿公還保持著小孩子的心志,走完一年又一年。

        道別時,阿公還拆出陀螺,手把手教學。黃昏下,他的影子也格外地快樂。


簡單卻不簡陋的人情味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大新文具 訪談專欄

        阿公快八十歲了,經營自家的「柑仔店」也快四十年了。談起當初從「學校福利社」搬至巷弄裡的「柑仔店」這段光景,他說剛開始搬出來的時候,沒有什麼人買,每天大概只能賺500塊。到後來鄰里都習慣到他們家買東西,即便現在便利商店林立,也還是不影響。聊天過程中,生意來了,阿公清楚記得顧客的需要,更是像朋友一般地與他們對話。不難看出,是阿公的熱心和耐心留住了這群交心的顧客。他說,買賣是一種緣份,不只是掏錢的互利關係。

        阿公坐在凳子上,跟我們侃侃而談。在「精緻」與「快速」的時代裡,他依然強調「簡單」和「吃苦」。這份簡單,不是簡陋,而是用勤勤懇懇堆砌的責任感。「我們做的都是最基本的,需要耐心,多吃點苦沒什麼。」梁阿公這樣說道。

        在那一代人的心中,懂得吃苦就像是一種背負在肩上的責任,不管離家多遠,這個擔子放在肩上,都不會拿下來。阿公說是受家中父親的影響,在彰化出生的他,從小就節儉,也不捨得將錢拿來買零食。「那個時候沒有什麼這麼多零食啦,只有那個圓圓的一毛錢兩顆的糖。」

        雖然梁阿公的童年裡缺少零食的豐富味道,卻為後代的孩子們帶來了「童年的天堂」。早期,在阿公搬進來之前,這裡是電動玩具店,阿公接手後將零食與電玩並行經營。後來政府禁止經營這些電玩,為了配合政府的措施,才變成柑仔店。這四十多年的經營,伴隨著艱難,卻也為阿公阿嬤帶來了不少美好的記憶。「那時候小孩子放學,就衝到我們這裡。」光是聽阿公的描述,我們的腦海裡就非常有畫面感了。當年柑仔店的熱鬧氣息與人情,環繞著這家店,使它不再只是一個交易場所,更是情感的匯集地。這些妙不可言的情感在每次的交易與往來中慢慢發酵,孩童時期的焦點或許依然是手上拿的、嘴裡吃的、口袋裡塞的東西,但長大後,我們看到「柑仔店」都情不自禁地留意:欸,那是我小時候吃過的東西!

       只可惜,阿公為了照顧阿嬤,再過一兩年就要退休了。在無人繼續經營的情況下,阿公決定要結束這幾十載的柑仔店。阿公的那顆心或許不會像開業時那麼熱烈,反而充滿了平靜的力量。他知道,時代是會過去的,他們的店也會被取而代之。看著這麼多現代化的商店興起,是這一代人的努力,對於他來說,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,因為「努力」和「吃苦」沒有隨著時代而溜走。

        比起懷舊零食產業本身,阿公更在乎的是時代的精神。阿公坦承自己的學歷不高,對這個產業的情感也只能從自己的切身利益出發。今天,隨著懷舊零食產業的沒落,我們也在失去著屬於自己的童年味道和記憶。或許,我們根本不自知地在被剝奪一些東西,那是肉眼不可見卻真實流失的。對於產業來說,不適者也面臨淘汰,在適者生存的環境裡,讓產業活下來的基礎是讓人能活下來。

       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,不論是連於科技、連於物品還是連於人,都是連於回憶。相信在那個小巷裡,那一個時代的人,他們會記得。因為那是一段屬於阿公、屬於鄰里、屬於這個巷弄的共同印記。是這家柑仔店,記錄且保存著這段回憶,無須刻意想起。而阿公,用自己的執著與熱情,將這份回憶送到每個人的心中。


「我希望懷舊不只是一群人在想著過去,曾經怎麼樣美好,

而是在懷舊的過程中,發現讓未來變得更好的方法。」 

張 哲 生 Jason Cheung


知名懷舊達人張哲生先生接受採訪時,強調「懷舊」並非是消極地停留在過去,而是讓過去融於現在並且是能夠達到以史為鑒,為未來加分的效果的。

哲生先生開始著手研究「懷舊」已經有二十餘年了。從開始到現在,他始終如一。不以粉絲量作為衡量自己所熱衷之事的價值,也不以瀏覽率定義好差。那份快樂才是執著的動力。

或許,過去的時代值得懷念,但那顆赤子之心卻越過懷念,真實地影響到這個社會。我們雖未親身經歷,卻足夠對他的回憶買單。

Facebook : 張哲生

ig:張哲生

Youtube: 張哲生


「台灣早期的包裝比較有溫度,那它的溫度美學會高於現在的科技美學。」

「東西一直留著,年代一直跳脫。」

  張 信 昌

從事懷舊場景設計的張信昌先生,為台灣不同氛圍的店家打造屬於每個店的懷舊復古風。《圖解台灣柑仔店》一書更是將他對台灣的美學躍然紙上,成為他保留台灣文化的一種方式。

信義區基隆路的一條小巷中,藏著一家50年代博物館。信昌先生將咖啡店設計成一座懷舊收藏品的博物館,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50年代各種店家的樣貌。置身其中就像是回到該年代,在時空隧道中看到時間在物品、商業發展中的軌跡。

“利用早期的懷舊元素,增加現在的經濟效益,讓它產生一個時代的對話。”這是信昌先生對於懷舊元素在商業設計中所扮演角色的詮釋。


懷舊零時差     記憶帶回家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